我系刘春副教授课题组论文入选环境/生态学学科全球前1% ESI高被引论文

             

      近日,根据ESI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我系刘春副研究员课题组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Vegetation restoration facilitates belowground microbial network complexity and recalcitrant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southwest China karst region》(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促进地下微生物网络复杂性和惰性土壤有机碳储量)入选全球前1% ESI高被引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2019级硕士研究生胡林安同学(已毕业),刘春副研究员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李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图1  论文成果入选全球前1% ESI高被引论文

      中国西南喀斯特是全球三大毗连喀斯特分布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破坏严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为恢复退化,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和“喀斯特石漠化修复工程”等系列植被恢复工程措施。随着这些过程的实施,大量农田还林,显著提高了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和土壤碳固存潜力。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之间的耦合关系仍缺乏深入的了解。

           为阐明这些科学问题,我系刘春副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团队合作,采用“空间换时间”的野外采样方法,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百色平果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采集玉米地、草地、灌丛、次生林和原始林地表层土壤(0-20cm),利用土壤核磁共振技术测试了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利用16s rRNA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溶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植物残体碳与微生物残体碳的封存、土壤有机碳是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变化,有趣的是真菌群落的物种更替速率要高于细菌群落。共现网络分析表明细菌与真菌互作网络的复杂度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同时,确定性过程对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的形成起到了主要作用,而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在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的组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图2 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残体碳封存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概念图

土壤理化参数之间关系的热图


           以上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的协同变化的认识,也为今后制定相应对策及管理措施、巩固和提升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溶碳汇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春副研究员长期从事陆地/湿地土壤碳循环与微生物作用研究,是暨南大学2019年引进高层次优秀青年人才。

          

          图文| 刘春

          审核| 张修峰

          




点击次数:13  更新时间2023-12-08  【打印此页】  【关闭
 
Copyright © 2007 Jin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暨南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邮编:510632 粤ICP备05008894
制作维护:信息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