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南粤古道——记梅关古驿道生态研学
南粤古驿道在历史上是中原入粤、联通中原-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自唐开元开凿以来已超过1000年,它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内陆延伸的重要通道,由港口而岭南,由岭南而内地,生生不息,就像活力奔腾的动脉,运载着源源不断的物流、人流和文化往来,承载着广东民系文化形成发展的轨迹,是广东省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在南粤古驿道经济发展规划中,打好生态牌,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使周边乡村切实获得和享受生态红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1年11月底,带着问题,我们生态服务队一行11名同学与带队老师肖老师、李老师展开了南粤古驿道——梅关古驿道段的研学活动。这次绝佳的机会,给了我们在实践中揣摩、体悟和思考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生态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 活动前通过资料收集、地图查看、和生态学理论与知识的梳理,我们确定了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考察生态系统的系统论和生态位理论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应用”。希望能通过了解梅关古道沿线生态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及特色,发现和挖掘提升梅关古驿道生态服务价值的努力方向。 梅关古道周边主要分布有梅关古道、帽子峰、珠玑古巷等三个主要景区,我们首先考察了三个景区的特色、游客人流情况以及景区内的主要景观要素(包括植物、植物群落景观以及群落内的动物等)。从景观特色方面来看,11月深秋时节,帽子峰主打“秋色”——由银杏树群形成的“黄金大道”景观十分壮观,珠玑古巷则凭借着带有独特广府文化标识的民俗村落主打民俗和历史文化,而梅关古道主打古驿道相关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正值深秋,前来帽子峰观赏秋景的游客人头涌涌,人流量最大,珠玑古巷其次,人流最少的是梅关古道,梅关古道似占弱势。 但通过对梅关古道景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以上人流差异是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的季节性差异带来的。梅关古道景区内,主要生长植物有红梅、白梅、枫香、野漆、山乌桕、小蜡、女贞、木油桐、黧蒴锥、毛竹,皆为岭南/粤北常见种类,但以红梅、白梅最有特色,梅树遍布梅岭南北,每到冬季,梅花怒放,漫山遍野,且“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唇红,亦有纯红者”,造就了负有盛名的“庾岭寒梅”探梅胜地,故冬季才是梅关古道人流最为旺盛的季节。 同时,对梅关古道周边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了如何挖掘梅关古道现有景观特色、凸显历史人文与红色教育结合的生态服务价值。梅关古道周围的植被类型主要为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和南亚热带竹林,我们在其中找到了不少具有“红色元素”的本土植物种类:“红叶”有枫香树、山乌桕、红背山麻杆、黧蒴锥、野漆、中华槭,“红花”有红梅,“红果”有毛冬青、野柿等,这些植物的叶、花或果实在秋季都展现出层层叠叠的红色,单路边的一株“树王”枫香,其斑驳耀眼的红叶已让人惊叹,满山红色植物若成规模,必然将在深秋时节呈现层林浸染、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意境。在满目盎然的红色背景下,回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北伐军誓师出师的雄壮、水口战役梅岭一战的壮烈,读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不知不觉,梅关古道的历史、人文和红色革命之精神已随着这红梅、红叶映入了眼帘,也融入了每个人的心里,“红色”景观大有潜力可挖。 景区向外延伸,我们还考察了梅关古道景区周边的农田、果林、水库以及南雄市区,了解这些不同的生态区块与梅关古道景区发展的协同。南雄市区距离梅关古道景区20多公里,车程仅30多分钟,从距离上看完全能在区域内支撑起梅关古道的旅游经济。古道景区周边的水库风景怡人,农田主要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果林主要种植皇帝柑,都具有开展休闲或农业观光体验的良好潜力,但从区域旅游经济规划的角度,尚未与梅关古道景区的发展形成协同效应,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经过探查,梅关古驿道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多样性较高,有白鹇、画眉、褐翅鸦鹃等自然分布。而梅关古道、帽子峰、珠玑古巷三个景区之间距离相近,特色鲜明,主打景色可以互补,由此我们认为,经合理整合,梅关古驿道与周边景区可以实行错位发展,各自发挥特色优势,旅游经济潜力巨大。以互补关联、协同建设等方法建设古驿道景观圈,可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以文化旅游为抓手,延伸古驿道内涵和功能,同时加强山-水-林-田进一步协同,串联辐射古驿道沿线区域,形成以生态产业创新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图文| 暨南大学生态服务队 审核| 研学指导教师 肖林 |
Copyright © 2007 Jin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暨南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邮编:510632 粤ICP备05008894 制作维护:信息管理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