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博平

韩博平,暨南大学一级岗位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tbphan@jnu.edu.cn

  

  

暨南大学生态学学科负责人,第十、十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生命科学部学科组成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广东省生态学会水域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态学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际水生生物学报的Associate editor《湖泊科学》副主编,《生态毒理学报》编委,《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编委。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6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89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3年于厦门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6月至19956月于中山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7月调入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工作。1996年初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610月至19989月,由欧共体资助,先后在捷克科学院生物数学实验室、芬兰国家环境研究中心和西班牙巴塞罗拉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2001~ 2004 年期间,受法国政府资助,在法国居里夫妇大学(巴黎第六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

主要从事水域生态学研究,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浮游动物垂直迁移和水库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国内学术期刊论文60篇;著作7部。主要学术贡献:

      ●   提出的以光系统II为基本单元的光合作用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上阐明了经验性光合作用响应曲线(PI曲线)的生物学基础;该模型不仅为光系统II损伤及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破坏的机理等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线索,为自然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力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

      ●   Straskraba教授一起,以逃避捕食假说为基础,提出了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的控制机制可实现捕食压力最小变化率原理,在理论上证实光强的相对变化率是控制浮游动物垂直迁移昼夜节律的关键变量,它与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的速率成正比。

●   给出了基于不同个体大小的生物量谱之间的转换关系,并采用Euler方法建立了新的连续生物量谱动力学方程,将经典生物量谱理论的离散模型与连续模型统一起来,对生物量谱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网络分析的理论方法,应用第二类结构矩阵表征了生态网络的分割与聚并分析,建立了生态网络中能量传递途经与效率计算的公式,为分析复杂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提供了定量化的研究方法。

●   以广东省典型水库为主要对象,系统开展了我国热带亚热带水库生态学研究,对该地区水库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有了较为完善的认识,揭示了热带亚热水库的水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富营养化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水动力学的水库运行管理模式并应用于水库水质管理。研究工作为我国水库的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水库生态学的研究。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Han BP and M. Straskraba, 1998. Modeling of zooplankton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20:1463-1487

2.   Han BP, 2000. Effect of photoinhibition on algal photosynthesis: a dynamic model.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22: 865-885

3.   Han BP, 2002. A mechanistic model of algal photoinhibition induced by photodamage to Photosystem-II.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14: 519-527

4.   Han BP, T Wang, QQ Lin and H J. Dumont, 2008. Carnivory and active hunting by the planktonic testate amoeba Difflugia tuberspinifera. Hydrobiologia, 596: 197-201

5.   Han BP, Tian Wang, Lei Xu, Qiu Qi Lin, Henri J. Dumont, 2011. Dynamics in space and time of four testate amoebae (Difflugia spp.) co-existing in the zooplankton of a reservoir in souther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Protistology 47: 224–230.

6.   LJ Xiao, T. Wang, Ren Hu, BP Han, Sheng Wang, Xin Qian, Judit Padisak, 2011. Succession of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regulated by monsoonal hydrology in a large canyon-shaped reservoir. Water Research, 45: 5099-5109.

7.   Xu L, BP Han*, K Van Damme, A Vierstraete, J R. Vanfleteren and H J. Dumont. 2011. Biogeography and evolution of the Holarctic zooplankton genus Leptodora (Crustacea: Branchiopoda: Haplopoda).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38: 359–370

8.   Jing Liu, Zhangwen Lin Huajun Zhang, BP Han*. 2012 Hydrodynamic change recorded by diatoms in sediments of Liuxihe Reservoir,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47:17–27.

  

―――学术著作及译著―――

1.   《藻类光合作用机理与模型》,ISBN 7-03-012609-2,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广东省大中型供水水库富营养化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ISBN 7-03-011634-8,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水库蓝藻和蓝藻毒素的分布与检测广东省典型供水水库研究》,ISBN 7-80209-380-5,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  《中国水库生态学与水质管理研究》,ISBN 7-07-018075-5,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   《广东省大镜山水库生态学与水质管理研究》,ISBN 7-5359-4254-7,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

6.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servoir Limnology in ChinaTheory and Practice》,ISSN 0077-0639Springer, 2012

7.  《湖泊与池塘生物学(第二版)》,韩博平、吴庆龙、林秋奇等译,(瑞典)Christer Bronmark Lars-Anders Hansson著,ISBN 978-7-04-036880-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 

8.  《湖沼学导论》,韩博平、王洪涛、陆开宏等译,(美)Stanley I. Dodson著。ISBN 978-7-04-050477-4,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0460):基因流与环境选择在热带水库大型枝角类盔型溞种群遗传结构空间分化中的作用,2017.1-2020.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436):水库浮游微型扁虫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调节及其下行效应,2012.1-2015.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467):基于休眠卵库的热带大型深水水库枝角类种类多样性的长期变化和关键种种群的遗传变异,2010.1-2012.12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0733007):热带亚热带水库水质控制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制,2008.1-2011.12

5.   广东省科技计划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2015B020235007):广东省供水水库蓝藻水华应急处置装备与技术2015.9-2017.8

6.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80500022):泛珠三角地区骨干供水水库生态系统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2014.8-2016.7

 

 
Copyright © 2007 Jin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暨南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邮编:510632 粤ICP备05008894
制作维护:信息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