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与生态修复学科组
      学科组负责人:杨宇峰教授。

      本学科组立足于在河口近海环境和生态毒理学方面已形成的基础和优势,瞄准学科发展国际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结合我国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农业的战略需求,解决国家、广东省及广州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修复领域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 河口近海环境与大型海藻生物修复
      主要以我国热带亚热带河口近海水域为研究对象,开展近海典型生态系统中生态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研究河口近海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过程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发展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大型海藻生态栽培与环境修复技术;揭示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为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海洋环境演变与生态毒理
      对河口近海浮游生物及其孢囊进行研究,揭示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浮游植物孢囊、浮游动物休眠卵沉积与环境演变历程的关系,探讨养殖海域浮游植物孢囊、浮游动物休眠卵动态与水体浮游生物群落演替的生态过程,揭示重要浮游生物类群对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为我国近岸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浮游生物和养殖生物为研究对象,开展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效应与环境归趋研究,揭示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持留性、生物积累性、生物放大性等环境行为及其潜在的环境影响;建立痕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分析技术和筛选试验程序与风险评价准则;开展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生态毒理特征及其早期响应标志物的分析研究。

      近年来,主要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南海附近海岸带生态修复及大型海藻利用技术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重点基金“广东沿海高风险养殖生态系统重要生物过程与环境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养殖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演变对环境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响应”、“大型海藻栽培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意义”、“海洋微表层污染物与生命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大型海藻龙须菜对富营养化海域的生物修复机理”、“甲藻孢囊对华南近岸海域环境变化的指示研究”、“珠江口海域旋沟藻赤潮生消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华南沿海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趋势研究”、“典型水产渔药的环境归趋和生态效应研究”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海水养殖环境大型海藻生物修复、浮游植物孢囊、珠江口环境监测与环境演变、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效应与环境归趋方面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Copyright © 2007 Jin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暨南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邮编:510632 粤ICP备05008894
制作维护:信息管理办公室